服务热线杨老师13317421888
红色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红色教育培训

八一特稿‖致敬抗战老兵 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0-08-01 09:02:57 点击: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韶山红培机构:

韶山市新征程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写在前面:

一位老兵的故事是经历,众多老兵的故事是历史。

“八一”前夕,记者跟随省领导对部分抗战老同志走访,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故事。

在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里,浴血战场的老兵们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也成了他们此生无憾的荣耀。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从这些老兵身上体察不朽的抗战精神,感受他们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老兵身上的红色基因已铭刻进精神血脉的“家谱”中,融入育人的“家风”里。一代又一代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向我们走来。

今天,借此纪念日时刻,通过多篇人物专访,向所有老兵表达深深的敬意!

王镇清:抗战精神永远不能忘

腰杆挺拔,满面红光,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迎面走来精神头儿十足,丝毫看不出抗战老同志王镇清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了。王镇清生育一儿一女,现与女儿共同生活。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家人的照片,女儿、女婿、外孙围坐身旁,家庭和睦融洽,老人的面庞透露出经过战争洗礼、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在王镇清家中见到了这位抗战老英雄和他的家人,真切感受了这一家三代人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当谈起抗战历史时,王镇清老人思路清晰,对那段战争的亲身经历记忆犹新。王镇清于1938年9月参加革命,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诸多战役。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艰苦难忘的战争岁月历历在目,美好的青春和满腔热血都献给了枪林弹雨的军旅生活。王镇清战功赫赫,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新中国解放后,他从事部队的军事训练工作,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尽心竭力。担任省军区领导之后,他为军队与地方团结合作,支援经济建设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虽然抗战已成为历史,但抗战精神永远不能忘。”王镇清动情地说。

铭记历史初心永在,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王镇清的女儿王晓莉从小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军人。作为省军区通信站的一名工程师,王晓莉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为部队建设发展辛勤付出,无怨无悔。“我爸是个很正直的人,他始终都保持很坚定、很明确的态度,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求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好。从小到大,这种思想被始终灌输,包括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朱柏洁是王镇清的外孙,他虽然没有参军,但在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从小爱国情怀理念就根植于心,姥爷的红色基因在时刻鼓舞着他不断地奋力向前。朱柏洁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博士毕业。本来有更好的机会出国学习和发展,但他毅然选择留在国内,就是为了全心全意报效祖国。

“在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是为了保护民族不受欺凌,抵抗外敌。现在,从我的科研工作角度来说,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具备对国家科研成果的保护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心。”朱柏洁说。

(记者 薛立伟)

商文兰: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见到记者来采访,93岁的抗战老同志商文兰摆摆手、连连说道:“你来采访我,我却没有什么功绩。”谦逊的美德让记者眼前这位娇小慈祥的老人越显得可敬可爱。

“商奶奶,马上到建军节了,我们来采访您,也顺便向您这样的老军人致以节日最衷心的问候。”记者向老人道明来意。“建军节!”当听到这三个字,老人的眼神里立即充满了愉悦和激动,思绪仿佛瞬间飞到了曾经的岁月,老人也随即打开话匣子,“永远忘不了‘建军节’,忘不了我们党建立的人民军队。幸运的是我也是1927年生人,和我们的军队恰好同龄,这也许就是我们之间深深的缘分。”

听到“建军节”三个字的老人之所以如此反应,是因为在当年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正是八路军救了她和母亲。那年的商文兰才11岁,她也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八路军。老人回忆说:“最开始我不了解八路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战争年代,商文兰勇敢地奔走于前线、穿梭于敌占区,不怕牺牲、一心为民,贴近群众,敢于担当、艰苦奋斗、劳动光荣……这些党和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建立和积淀起来的宝贵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商文兰在和平年代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对此都做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1951年,商文兰任省委直属机关党总支部书记,之后又做了近20年的妇联工作,直至离休。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商文兰都是坚持下基层调研,和群众打成一片,而每次调研短则半个月,多则数月。

老人回忆说,“我们那时下基层调研经常是搭老乡的拖拉机来到田间地头,一天走数十里地,和村民唠上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到住处,经常累的抬不起腿、上不了炕。冬天的时候更遭罪,因为在户外走得时间长,经常把腿冻得奇痒无比。”她在省妇联工作期间,致力于提高妇女经济地位,发动组织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为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商文兰大抓托幼工作,在农村广泛办起幼儿园、哺乳站、托儿所、互助组,共收托孩子120万名,极大解放了妇女生产力;她还格外注重农村女干部的配备、培养工作,经过她不懈地调研走访,当时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女乡长,社社有女主任……

商文兰老人最小的女儿李薇介绍说,在他们这一辈哥仨个的记忆中,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子孙教育和告诫,老人常说:“党和人民军队都是咱家的恩人,我这一生都是党和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你们也一样不能忘记这份恩情,不能忘记战争年代传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李薇告诉记者,“老人的后代中有军人、有教师,有公职人员,不管哪一代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是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踏踏实实干过来的。因为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时刻就在耳边,这种红色基因的家教传承时刻让我们铭记于心。我们作为抗战老同志的后代也有责任将抗战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老人虽已93岁高龄,但仍然常年坚持关心国家大事,看新闻联播、读参考消息,是老人每天必看的内容,在采访的最后,商文兰老人说,“诚挚预祝我们的人民军队节日快乐的同时,我也想真诚地对年轻一代说一句,现在国家强大了,已经在世界站稳了脚,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年轻一代仍然任务很重,还需要你们刻苦拼搏,继续发扬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为祖国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刘剑)

李雪菲: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

盛夏的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吹起了凉爽的风,记者到访时,正赶上李雪菲和李英姿父女二人遛完弯回来,眼前的抗战老兵李雪菲今年已有100岁了,但依然行动自如,和蔼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能让旁人感受到他年轻时在战场上拼杀的英勇与无畏。

李雪菲老人有两儿两女四个子女,李英姿是老人的二女儿,她告诉记者,退伍多年的父亲,身上至今仍保留着军人的自律性,虽已百岁高龄,但他仍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而且每天都要走上一公里。

“1940年9月参加新四军第一支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采访的时候,百岁老人李雪菲对于旧时的人名、地名、时间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提到这两件事时,他回答的清清楚楚,没有半点犹豫。

李雪菲是江苏泰兴人,他先后经历了“黄桥决战”、“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1948年1月,李雪菲在担任准南支队二营四连指导员期间,相继参加了龙岗和铜城两大战役。铜城战斗中,李雪菲被敌人开枪击中腰部,子弹从腰部穿出来又伤及手部,使他失去了一根手指。新中国成立后,李雪菲和其他同志一起千里奔赴关外,支援东北建设。担任哈尔滨汽轮机厂宣传部副部长,又被调到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前身)任党总支书记,并先后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等职务,1983年离职休养。

“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好,这样的好时代,要感谢党和国家。”说这话时的李雪菲眼眶有些湿润。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人民军队到人民公仆,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李雪菲整整为革命工作了40多个年头。他在党的安排下从事最艰难的基层工作,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为人正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惧艰苦,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子女。

“从小到大,父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坚强、豁达、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有了问题就要迎难而上,不要依赖别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我们子妹四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学、工作,没有一个是靠家里托关系的。”李英姿说。

1984年,李英姿毕业后在哈尔滨亚麻厂工作,从一名车间工人成长为厂里的中层干部,后来,时值国企改制加上厂里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这对于当时年近四十的她来说是一不小的打击,但是从小养成的自立自强性格的她毅然决定于2002年离开亚麻厂,到民营企业做管理工作,两年后开始独自创业,做亚麻产品加工和销售行业。

如今,事业有成的李英姿回想起创业经历时说,“因为父亲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有他在,我就什么都不怕。以后我也会教育子孙后代,无论从事哪一行,都要自强自立、爱岗敬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老一辈的抗战精神代代传承。”

(记者 王莹)